米農鄭毅談道,我人生正式的第一桶金收入來自賣域名。初三時(04年)開始玩博客,偶然在blogger(當時還沒被墻)接觸Google Adsense,申請的賬號居然還審核通過,遂開始轉載垃圾內容到blogger上的博客做SEO,吸引流量點擊Adsense的廣告,后來也放到同樣可以添加自定義代碼的和訊博客,算是開始接觸SEO的契機吧; 當年Adsense在國內的單價還不低,印象中平均能有幾十美分,但因為流量不大,峰值時一個月也只有10美金多一點,全部加起來還不過100美金,雖然數額不多但卻是自己賺得第一筆錢,很開心。
高一時想把事情做得更大一點,買了獨立的虛擬空間,嘗試用現成的采集腳本抓內容來做垃圾站,在注冊獨立域名的過程中偶然接觸了域名買賣這個行當,恰好經歷.cn域名從50元降到8元、然后5元、之后3元甚至是1元即可注冊一年的瘋狂時期,套利的空間出現,我又喜歡冒險,權衡再三丟下了弄垃圾站的事開始把業余時間都用來倒域名。忍痛拿出多年存下的兩三千塊壓歲錢,陸陸續續大概以8元到1元不等的價格掃了上千個域名吧,幾乎全部是新注冊的,基本原則是.cn的大眾熟識雙英文單詞組合、或者是字面無實意的順口雙音節組合,不理會如.com.cn等其他的.cn后綴。當時主流米農都忙著搶雙拼音三拼音四拼音和省級域名(如.bj.cn)的短域名,所以自己關注的方向的競爭相對來說不是很激烈,因此得以掃到不少自己覺得是精品的。后來才發現,賣出手的往往不是自認為精品的那些,都是些不經意注冊、品相一般的域名。
期間因為高中學業慢慢變得緊張,空余時間不多,就索性把來詢價的郵件都回復了較高的價格,居然還陸陸續續賣了十幾個,交易價基本都在500塊錢以上。06至08年互聯網開始回暖,行情也是水漲船高。其中恰好有個跟中石化某小型新業務撞車的域名(域名先注冊,業務后推出,全是運氣成分),是最大的一筆收獲,算是不小的運氣和驚喜。兩年左右(06-08年)整體算下來,非常幸運地賺了近2萬塊錢。
幾年過去,關于域名買賣,大致有這么幾條不成熟的感受:
1. 買家在進行域名詢價時,如果同前綴的.net和.com.cn甚至.com恰好也在米農手里的話,往往不一定是對我上手的那個域名最感興趣,買家一般都會把相關域名的價格全問一遍。因此在接到詢價郵件時,我也順便發郵件問一圈這些相關域名的米農,充當一下買家,知己知彼后大致的定價區間心里就有底了。
2. 域名偏高的開價并不會嚇跑真心想要域名的朋友; 我自己感覺過低的出價對于域名這種高風險的行當不合算,因為買賣成功的幾率并不與出價成絕對負線性關系,特別是域名這種交易,初次接觸完全無法了解對方的心理預期,開1000元并不比開2000元成交的機率高一倍。因此,與其標低價,不如開高一點(對不住各位買過域名或詢過價的朋友,不要見怪)。
3. 我覺得國內域名的價格體系和廣大域名用戶的使用偏好或需求是有背離的,顯然使用域名的人對域名“好記”的偏好遠勝于對“短”的偏好,“短”應該僅僅是“好記”的一種實現方式,但域名的價格體系卻是一味追求“短”和“拼音”兩個屬性,并沒有充分挖掘“好記”的價值; 舉例來說,一個好記的非拼音雙音節域名,要遠遠比一個難記的三字母或者二雜(兩個字母和數字雜糅)甚至三雜域名便宜。
4. 以一個初學者和時間成本低廉的角度來看,我認為以域名的數量廣撒網來積累域名交易的經驗、從而取得一定收獲的路徑,比較靠譜。作為初學者要去接手其他米農的域名來賣不是很現實,特別是天價的雙拼及三拼域名風險太高,不適合我這樣的業務無資本型米農,堅決回避。
上了大學以后,開始感覺看不到這件事的任何價值和前途,覺得域名在互聯網的重要性會不斷降低,也逐漸對這個投機的行當失去熱情。另外也居然喜歡上讀書,恰好當時域名續費的價格不斷攀升,09年記得續費價到了5元還是8元的時候,就把手上的域名都丟光了。
時至今日,賣出去的那十幾個域名倒是都還印象深刻,時不時還會送去一個UV逛一逛。當時那些交易成功的域名,如果是買去做互聯網創業的,至今站也消失得差不多了,有的域名已經掉了,有的又重新回到米農手里,非常殘酷。其中正好有幾個微型電商,恰好都是今年才放棄堅持,令我唏噓不已。